
?
1.不喜歡社交對你的工作學(xué)習(xí)和生活有影響嗎?
如果沒有,就可以關(guān)掉文章退出
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“問題”,孩子很“內(nèi)向”,話說得少,也不見他跟其他孩子玩,然后把孩子扭送到咨詢室里,想通過咨詢讓孩子“外向”一點。
評估下來,孩子成績中上,智力正常,生活可以自理,有兩三個好友,只是喜歡自己看書,不喜歡吵鬧。孩子覺得自己沒什么“問題”,但爸媽非讓自己來。
回到你的身上,你覺得不喜歡社交真的對你造成困擾了嗎?有讓你的工作不能正常開展嗎?有讓你的家庭關(guān)系破裂嗎?有讓你不能正常生活嗎?
還是周圍喋喋不休的聲音在告訴你有“問題”?
你如果覺得沒有問題,目前的社交夠用了,別人怎么看待你的社交狀況與你無關(guān),那是他的“問題”。
把文章關(guān)掉,用這撿來的4分鐘允許自己做點喜歡的事情。
如果是有,就接著往下看。
2.你對社交的不喜歡是什么類型?
不喜歡社交是什么意思?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嗎?
?不喜歡社交是一句偷懶的話,你用模糊的概括躲個懶,就可以不動腦筋了。
你的不喜歡社交是什么意思?
有的人是喜歡獨處,而社交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,相比跟人交往,自己有更重要的和有趣的事要做。
也有的人不喜歡社交,是因為自己不太會說話,一聊天就把天聊死,這讓他覺得很尷尬,但在心理他非常想要與人交往。
還有人不喜歡社交,已經(jīng)達到恐懼的地步,一想到需要跟人說話或者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心跳加速,渾身發(fā)抖,甚至直接暈厥過去。
如果你是第一種人,自己呆著自得其樂,不喜歡社交就不喜歡,挺好的。
第二種呢,有社交需要,但是人際交往技巧不太好,或者自己本身心理上有些關(guān)卡過不去影響到自己的社交狀況,那就接著把文章往后翻。
而第三種,對社交有強烈的焦慮甚至恐懼,建議到當?shù)氐木駥?漆t(yī)院或綜合醫(yī)院的心理門診去做個診斷,該吃藥吃藥,該治療治療。
?
3.社交有必要嗎?
社交有必要,但不一定必需。
人是關(guān)系的集合體,現(xiàn)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關(guān)系當中,我們不可能逃離人際交往。
并且人際交往對于我們的個人成長有著至關(guān)重要的影響。
在我們的生命之初,我們需要與自己的父母交流,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充足的照料,保證自己能夠存活下來;兒童階段我們需要融入其他的小朋友,發(fā)展同伴關(guān)系,再到長大成人,我們需要更多的社交去保證自己學(xué)習(xí)工作正常進行、能夠?qū)ふ野閭H并組建家庭、獲得資源以得到更充分的發(fā)展…….
有研究表明,良好的人際關(guān)系有利于智力的發(fā)展。語言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,我們需要在人際交往中發(fā)展自己的思維和語言能力。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長時間不跟人說話,感覺自己反應(yīng)會變慢,話也說不順溜了呢?但當你與朋友聚個餐之后,不但會身心愉悅,腦袋也會靈光起來。
社交也有利于我們建立穩(wěn)定的社會支持系統(tǒng),讓我們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應(yīng)對創(chuàng)傷和挫折;而穩(wěn)定的社會支持也是我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,所以有關(guān)系緊密的家人、愛人和朋友的人,往往也會感到更幸福。
再者,社交也是我們認識自我探索自我的重要方式,人只有處在互動的環(huán)境當中,才能更好的確認自己和認識自己。
社交很重要,但不需要突破自己的邊界去強迫自己社交。
我們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。
有的人獲得能量的方式指向外部,能夠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力量,能夠充分享受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往來穿梭;而有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指向內(nèi)心,他們會在潛心的閱讀和學(xué)習(xí)、充分挖掘自己的興趣、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感受到力量和自由。
我們應(yīng)該尊重自己的特別,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是否要進入到更多的社交當中,而不是用僵化的社會期待來強迫自己。
?
4.社交很有必要,但我就是不擅長怎么辦?
影響社交的因素有很多,風俗習(xí)慣,禮儀、外貌儀態(tài)、語音語調(diào)、內(nèi)容龐雜。
讓我們一次解決一個問題,首先怎么才能把天聊下去?
很多時候我們把天聊死,是因為我們過分關(guān)注自己。想讓自己說正確的話、有趣的內(nèi)容,擔心自己說錯話、怕自己出丑,從而讓對方討厭自己、誤解自己、厭煩自己……所以我們會精心選擇自己要說的話,小心翼翼的斟詞酌句,所以話題的選擇范圍就被限制住。
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,看到眼前這個人,對這個人好奇,對這個人身后的系統(tǒng)感興趣。
所以我們應(yīng)該把關(guān)注點從自己身上移開,放到眼前的這個人身上去——在他身上發(fā)生了什么。當你不知道跟對方說什么,那就圍著TA問問題。
還記得喜歡一個人的感覺嗎?那個人讓你移不開眼睛,你想知道他今天做了什么?去了哪里?遇到了哪些人?今天穿的什么衣服?你對TA的一切都很好奇。
在人際交往中也是這樣,你要讓自己對TA好奇,話題就可以自然的繼續(xù)。
心理咨詢當中有一個技術(shù)叫作“具體化”,其實在日常的社交中就非常好用。
人類的大腦,在描述一件事時,總是會先描述這件事的整體,而丟失許多部分的信息。而具體化技術(shù)就是幫助當事人描述事情到底是在什么時候、什么地方、與什么人在一起發(fā)生的,盡力還原事件的細節(jié),將事件的“原貌”描述出來。
比如對方說自己從小就怕黑,我們就可以問你什么時候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怕黑的?你能說說當時發(fā)生了什么嗎?你的家人當時在哪里呢?你覺得黑暗里有什么讓你害怕呢?你在害怕的時候會做什么呢……一個話題可以引發(fā)另一個話題,就想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,話題就可以自然的進行下去。
很多時候,我們在社交中感到疲憊,其實因為我們一直在表淺的層面上交流,那些無效的信息讓我們疲于應(yīng)對,但聚精會神的深入交流是能夠讓人感到愉快的,回想下你與朋友的徹夜長談,是不是就是這樣呢?
當一個人在說與另一個人聊得來的時候在說什么呢?其實是在說在與那個人聊天的過程中,他自己有很多話說。
如果你自己不知道說什么,那就讓對方說出更多的話。
?
寫在最后
每次在寫推送的時候,我們都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提供一些心理調(diào)節(jié)的方法。
這些方法或許會起作用,或許不會起作用。
這都是正常的,因為我們是不一樣的人、面對著不一樣的問題,不可能一個方法對所有人適用。
重要的是在看完文章后,能夠試圖在生活中做一點探索和聯(lián)想,每次有一點新收獲,每次有一點新的體驗和想法,這就夠了。
- 上一篇:其實人們沒有那么關(guān)注你
- 下一篇:沒有了